松原日报记者 韩冰 一条条新建道路宽敞顺畅,一片片棚户区旧貌换新颜,地下综合管廊疏通城市血脉,新建机场联通八方宾朋……五年间,成长中的松原每一天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完工,生态宜居城市的美好愿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现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五年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立足城市建设实际,围绕幸福松原建设和美丽家园计划,统筹城乡规划,加大规划编制力度,有力把握城市建设节奏。《松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得到了省政府批复。《松原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松原市色彩专项规划》《松原市中心城区燃气专项规划》《松原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松原市排水(雨水)防洪综合规划》《松原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等20多项各类专项规划恰到好处,为城市科学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数字松原”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等正在逐渐完善,为政府整合资源、节约行政成本、科学规范管理决策提供助力,城市管理服务走向空间化、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
住房改造安居更安心
“我家原来在团结街平房区开副食店,每年一下雨就被淹,孩子上学都得家长背着走。”提起这几年城市变化,市民张东波深有体会,“两年前,政府进行棚户区改造,我们全家都搬进了置换的新楼。这里交通方便、买东西方便、孩子上学方便,确实和原来不一样了。”
几年来,我市坚持以民为本,大力推进重点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广惠于民。
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住房2.3万套,开发建设标准小区70余个,中心城区近10万居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建设廉租住房16.93万平方米、3554套,有效解决了城市低保、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松苑雅居小区是全省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投资2.2亿元完成“暖房子”改造150万平方米,提高居民室内温度4-至8℃,广大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投资1.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80万平方米。不仅改善了15万群众的居住条件,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二手房交易率,让居民得到了实惠。
实施无籍房屋产权办理工程,对2013年以前建成的历史遗留无籍房、回迁楼、油田楼和商品楼进行了产权产籍办理,保障了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改造农村危房2.7万户,广大农村贫困户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住房。
规划建设棚户区内道路21条,开工建设11条,建成通车6条,累计完成投资近10亿元。改造后棚户区路网、管网、水电气热配套齐全到位。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拉动投资需求,又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
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查干湖机场、长白铁路扩能改造、天河大桥、客运交通枢纽与站前综合改造、地下管廊、河湖连通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路桥、供热、供气、防洪、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区闲置土地开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如今,天河大桥已经正式通车,如长龙卧波联通大江南北,既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又增加了一处城市景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主体已经完工,路面恢复通车。机场正在进行飞行区场道工程建设和航站楼装修,同步完成大广高速连接线等场外配套项目建设,预计可在2017年冬捕节前实现通航。站前广场建设和建华路改造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将打造“上进下出”的立体交通枢纽。同时,文化路、松江街等多条主干道路完成改造顺利通车,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交通便利。
美丽家园将变得更宜居
“现在的城市真是越来越美了,白天看广场蓝天绿地,夜里赏江滨彩灯倒映,让人怎么看也看不够!”哈尔滨的林先生每年都要来松原探亲,对松原城市环境的变化感触很深,觉得每次来都像到一个新城市一样。
几年来,我市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连续开展河湖连通工程、城乡绿化建设、草原荒漠化治理、城镇宜居保障、农村环境提升、绿色发展转型“六项行动”,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今年,我市又提出了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战略,围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做文章。
如今,我市市容、环保部门不断加强日常监管,招商引资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投产运行,每天可处理垃圾600吨。乡镇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项目、餐厨垃圾和人畜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民生工程水冲公厕建设项目等均已启动,一个更加舒适宜居的城市已经近在眼前,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