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古郎:一生“挚爱”马头琴 今日聚焦-松原站 杨春红 220643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松原站 > 今日聚焦

白苏古郎:一生“挚爱”马头琴

传承非遗技艺 弘扬草原文化

2016-08-16 | 来源: 通化日报

白苏古郎用勤劳的双手来弘扬本民族文化。.jpg

  白苏古郎用勤劳的双手来弘扬本民族文化。

马头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找白苏古郎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jpg

  马头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找白苏古郎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

闲暇时间,白苏古郎就在自己的工作室拿起马头琴拉上一曲。.jpg

  闲暇时间,白苏古郎就在自己的工作室拿起马头琴拉上一曲。

  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曾说过这样的话:“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他就有了五脏;有了五脏,他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他就有了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马头琴已经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1岁的白苏古郎把马头琴从草原深处带到了前郭尔罗斯大地。他现在是吉林省唯一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这位身材魁梧的蒙古汉子一直对制作马头琴情有独钟。

  时而深沉粗犷、时而高亢激昂,马头琴沁人心脾的音色向世人传播着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沉醉于马头琴演奏的曲调,却鲜有人关注马头琴制作的艰辛。

  在白苏古郎的马头琴乐器厂里,记者见到了许多未上漆和未完工的琴箱,两位师傅正在打磨马头琴。白苏古郎说,制作马头琴第一步是选料,这是至关重要的,选好材料之后才进入到制作流程。马头琴的制作工序特别繁琐,从最初的选料到最后安装琴弦,要经过115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白苏古郎出生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他的记忆深处,父亲总是拉着自制的民族乐器马头琴,在自编自伴奏地唱着歌。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蒙古族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凭着这份执着的追求,2001年春,18岁的他毅然告别故乡,独自一人踏上漂泊他乡、拜师学艺的征途。

  从拜师学艺到前郭尔罗斯打拼十余载,“整天钻在木屑里”的白苏古郎做了十几年传统手工马头琴。选材、绘图、锯木、雕刻、拼接、上色……为制作手工马头琴,他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前也想。

  琴头的雕琢是马头琴制作的“独门秘籍”。白苏古郎制作的马头琴无论是绘图还是制琴,全程只凭借一双手,设计不合理或者雕琢“失之毫厘”都会使成品的艺术感大打折扣。传统的马头琴只有马头,没有其它雕刻,白苏古郎制作的马头琴有所不同,经过他的不断创新,在马头琴的马头下还刻上了一个龙头。中国的老话“龙马精神”就体现在白苏古郎的马头琴上。他制作的马头琴声音纯正浑厚,能够赋予它民族的灵魂,曾得到过齐峰、容中尔甲、赛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赞赏,而且远销各地,常常是供不应求。

  “手工精雕的马头琴不仅需要琴匠娴熟的技术,更需要制作者懂得‘声音的味道’,以此平衡马头琴的艺术性与实用性。马头琴是有灵性的,只有用心才能做出一把好琴。”白苏古郎说,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马头琴,马头琴的精髓就是让动人的音色直达人心。

  “马头琴制作虽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要传承下去,路还很长,需要做很多的工作!”白苏古郎放下手中的刻刀和记者交谈,“制作马头琴,需要锯木料、雕刻木料、绘制花纹图案等等,车间环境差,活也比较苦。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制作马头琴的太少了!”

  为了把马头琴制作工艺和演奏技艺推广出去,他前后共招了多个学徒。白苏古郎说:“这些人都没留下来,有的学几天就走了。他们都是年轻人,嫌做马头琴灰大、环境脏、赚钱少。”他呼吁国家能够给予马头琴这样的民族文化以人才政策等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民族文化传承中去。

  “我要用一生爱着马头琴,它就是我的事业,我想把这种民族文化推广下去,让它早日走上国际舞台。即使我这代人做不到,我还会教给我的孩子,这么一代代人努力下去,马头琴制作和演奏艺术一定能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白苏古郎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李秋颖 本组图片由记者包谨通 摄

责任编辑: 杨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