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合作社党支部探索带民致富新路子 城事-松原站 姜春起 259942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兴源合作社党支部探索带民致富新路子 城事-松原站 姜春起 259942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松原站 > 城事

 “绿富美”变形记

兴源合作社党支部探索带民致富新路子

2018-02-13 15:58 | 来源: 松原市人民政府网
  2016年,十年九旱的长岭遇百年不遇大雨,兴源合作社的谷地和棚菜全都被淹,半年后,合作社98户村民在灾年迎来他们的第四个丰收年。
  1月11,合作社党支部内,320万元现金码成墙,两台点钞机哗哗作响,党支部书记张造力站在台上,一语定心:“咱们合作社是党员带头趟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分红一分不少!”社员戴秀波抱着八万元现金,压在心里半年的忧虑烟消云散。
  同样放下心里大石头的还有新风村党支部书记代艳臣,他说:“看来我们这条路是走对了。”而五年前,代艳臣还在这样形容当时的两难处境:“合作社虽多,组织化程度高的不多,极少数成为争取贷款的工具。有的基层党组织带富能力又弱,百姓想致富,两头靠不上。”
  兴源
  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
  新风村原马场屯,位于长岭县西北部沙岗腹地。
  2013年前的马场屯啥样?全屯72户人家,曾经70户都是贫困户。放眼看,满村泥草房,抓把土,全是碱面面,在“鸟都不拉屎”的地上,拼命干一年,每户最多赚5000元。
  太平川镇党委不相信马场屯的土地上只能生长贫穷,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实施“领头雁”计划,创新“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以党员、致富带头人张造力为党支部书记、以辛孝良等为技术负责人的专业合作社。
  一家一户耕种,零碎小地块从根本上形成掣肘,合作社第一步瞄准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张造力说:“盐碱地当时租金是每公顷2000元,我们直接给到5000元,承诺当年分红。”划算不划算,农民心里清楚,“同样的地,放自己手,使劲干一年赚5000元,租出去一年不干活也5000元,年终还分红。”全屯300公顷耕地当年全部流转,72户村民集体加入合作社。
  敢“下注”敢“叫号”,也因为合作社手里握着会呼吸会生长的财富——“孝良香谷”,有“小村袁隆平”之称的辛孝良为之倾注半生心血。“以前单干时没觉着自己不一样,进了合作社感觉作用越来越大。”农忙时,63岁的辛孝良带着社员连干十个小时不休息,马场屯当年上演“盐碱地里说丰年”的有机佳话,70户村民甩掉了穷帽子,大家直接把马场屯改名“兴源新村”。
  “原来,不是党员不肯干,也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把大家聚在一起,没有能放手干的平台。”张造力说。“党支部+合作社”像“磁铁”迅速聚拢各行业“大牛”,棚菜种植能手胥明阳、水稻大王李阳等纷纷入股,党支部把党员和能人分散在产业链上,让他们成为带民致富的“动车组”,各个自带动力,一改绿皮火车“全靠车头带”的被动干法。
  同年,合作社趁热打铁启动棚菜项目,年产有机蔬菜、瓜果500万公斤。有了安全食品,有了统一品牌,十余名党员经纪人揣着“家底”闯市场,上山东下深圳,与格力、欧亚等大集团、大超市签下一笔笔合同和订单,价格远远高出市场均价。合作社从“种得好”进入市场,靠“卖得好”实现了价值链增收。
  “党支部+合作社”这一模式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和其它土地流转“一锤子买卖”不同,社员不仅稳赚土地入股的保底收益,还享受二次效益分红。到2016年,兴源新村年人均收入已达2.5万元,是入社前的8倍。
  燎原
  找准共享农业的切入点
  近年,“共享”大潮轰轰烈烈,兴源合作社初步实现设施共享和劳动力共享、技术共享和物流共享、土地共享和全产业链“共享农业”三步走。

  随着兴源合作社土地流转的深入开展,集中连片种植大格局已经形成,他们成立农机合作社,购进十余个种类农业机械,大田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周边村镇提供农机租赁和代耕代种等服务。设备和劳动力的共享既让合作社增加了收入,又让周边村镇低价共享现代化农机服务。

  记者郑双 白延波 

编辑: 姜春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